纪颖,女,1981年生人,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副教授,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亚太物流研究院博士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流动站博士后。曾任职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亚太物流研究院研究员。
从2003年至今一直从事投资组合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多目标规划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文章14篇。参与和主持的各类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有十余项,其中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一项沪江领军人才项目,于2016年入选上海市高教系统“青年东方学者”资金支持计划。
国家级: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目标鲁棒凸规划问题:理论、算法和应用研究 2016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不确定多目标满意决策问题及应用研究 2013, 结题评价等级:优秀
3. 中国博士后基金 2009
省部级:
4. 沪江领军人才项目:基于大数据驱动的多目标供应链决策理论研究 2017
5. 上海市高教系统青年东方学者资金支持计划 2016
6. 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 2012
7. 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 2009
校级:
8. 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驱动下的经济共享策略优化与协调研究 2017
9.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新基金 2014
海外:
10. 新加坡A*项目子课题 2013
一、第一作者论文
1. Ji Ying, Ma Gang, Wei Ju ; A hybrid approach for uncertainmulti-criteria bilevel programs with a supply chain competition application,Journal of Intelligent & Fuzzy Systems, (2017)33:2999-3008, (SCIE).
2. Ji Ying, Qu Shaojian, A New Method for Solving Multiobjective BilevelPrograms, 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 2017, 2870420, (SCIE).
3. Ji Ying, Qu Shaojian, Bi-leve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model forlast mile delivery using a discrete approach, Journal of Difference Equationsand Applications, (2017)23: 179 -190, (SCIE).
4. Ji Ying,AWorst-Case Regret Approach to Multi-period Portfolio Optimization,Boletín Técnico, (2017) 55: 398-406, (EI).
5. Ji Ying, Qu S. Proximal Point Algorithmsfor Vector DC Programming with Applications to Probabilistic Lot Sizing withService Levels[J]. 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2017,(2017-10-31),2017, 2017(4):1-8.
6. Ji Ying, Qu S,Yu Z. Bi-level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model for last mile delivery using a discreteapproach. Journal of Difference Equations & Applications .2016:1-12.
7. Ji Ying,Mark Goh, Robert de Souza, Proximal Point Algorithms for Multi-criteriaOptimization with the Difference of Convex Objective Functions, J Optim TheoryAppl (2016) 169:280–289, (SCIE).
8. Ji Ying, Meng Li, Shaojian Qu.Multi-objective linear programming games and applications in supply chaincompetition,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2018.
二、获得的学术奖励
获得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荣誉称号
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选拔方式介绍
2019年我校拟招收全日制(含非定向就业、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140余名(含普通招考、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实际招生人数以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
选拔方式包括普通招考、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
(一)申请-考核制
1、申请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应届硕士毕业生。
(2)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已经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或录用 1 篇校定A类(A类论文以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处认定为准)及以上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
(3)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合格(或六级考试成绩425分及以上)。
(4)有两位相关专业高级职称专家的书面推荐信。
(5)身心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6)对个别不符合上述条件,但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特殊学术专长的考生,可适当放宽条件,允许其向申请专业所在学院提出破格申请。
(二)硕博连读
1、申请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本校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含定向就业硕士生)。
(2)完成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硕士阶段所有课程的学习,成绩优良,学位课考试成绩低于75分的课程一般不超过3门。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和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并且具有合作精神。
(3)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合格(或六级考试成绩425分及以上)。
(4)有两位相关专业高级职称专家的书面推荐信。
(5)身心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6)对不满足上述条件,但在科研创新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可适当放宽条件,允许其向申请专业所在学院提出破格申请。
(三)普通招考
1、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
(3)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此类考生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①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以上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A类或B类学术论文(A、B类论文分类按上理工相关文件执行);
②获得国家英语六级证书(国家英语六级新考试体制下CET6成绩≥425分)或近三年内以第一作者在外文期刊上发表过1篇以上本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
③已修满所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学位课程且成绩合格。
(4)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规定。
(5)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6)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学校介绍
上海理工大学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是一所上海市属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2016年7月,学校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防特色高校。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学校包融了沪江大学的美丽校园及其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视野、格局,也包融了沪江商科的发展思维;学校传承了德文医工学堂以来的百年工程教育传统,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传承发展“信义勤爱、思学志远”校训,以校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学识抱负的合格公民。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7000余人,研究生7500余人;设有15个学院、2个教学部,有56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学科建设方面,工程学科稳居ESI全球前1%行列;拥有1个上海市Ш类高峰学科,4个上海市I类高原学科,1个学科参与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
在国家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上海市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上海理工大学正以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3大国际实验室和系统管理1个特色平台为载体,建设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5大一流学科。学校将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促进内涵发展,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学。
奖助政策
博士研究生奖助主要由基础性奖助金和激励性奖助金两大部分构成,其中基础性奖助金6.36-6.6万元/年和激励性奖助金6.6万元/年。